战争的基础是: 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军事条件、地理条件等,均为军事行动的物质基础,亦即战争基础。
战略物资储备、食品保障供应系统、物流保障系统、武器装备数量、作战人员数量和质量基础、国防设施基础、国家外汇储备、能源储备等。
战争基础,为战争服务的军事行动所依赖进行的各种因素。诸如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军事条件、地理条件等,均为军事行动的物质基础,亦即战争基础。达成战争目的与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条件、国际环境、指挥员的素质等因素密切相关,主观指导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经济是战争的保障,是战争的基础。尤其现代社会的战争,打仗打的就是经济。只要经济能维持,战争就能继续下去。
无论政治上怎样得到拥护,经济上有怎样的保障,最后都要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所以军事力量一定要强大,如果不如敌人,也要有化解敌人军事优势的办法。如果想不出办法,那最终结果就只能打败仗了。
判断战争的胜负,要从这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但最终还是要靠政治因素,因为在政治上有大多数人支持,就很容易找到在军事上打败敌人的办法,从而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战争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正义加士气。战争,武器固然重要然而,非正义之战,再好的武器,终究会失败。
日本侵华战争,武器装备,远远超过中国军队。由于中国军队是反侵略之战,正义之战,士气高涨,打败了侵华日军。
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武器,远远超过解放军。由于解放军,是正义之师,人民的军队,为解救劳苦大众而战,士气高涨。最终打败了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夺取了全国胜利。
战争的根源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对战争状态的描述也有多种方式,现代国家主要从法律角度对战争进行描述。认为战争是交战国之间的一种特殊法律关系。
在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关系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上层为实现某种目的,会使用经济手段,文化手段,当一切手段都不好用时,就是战争的用武之地了。而现代战争打的就是经济,所以经济是战争的基础。
什么是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的关键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军事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
原因在于军事力量的强弱既是遏制战争爆发的最首要因素。也是使战争的结果趋向于对己方胜利最重要筹码。举两个例子:一是晚清甲午战争的失败。甲午战争之所以会在甲午年爆发并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晚清军事力量与日本军事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结果。其中北洋水师的成军与发展停滞和日本海军的崛起的鲜明对比是导致日本敢于铤而走险发动甲午战争的首因。事实上正是因为北洋水师的成军,而推迟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间。一场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不利影响直到今日仍未消除(钓鱼岛问题的由来)。
另一个例子,苏德战争的胜败,民心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关键还是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无可逆转的倾斜的结果。德苏战争,其实是一个综合国力相对弱小的国家和几个综合国力超强的大国之间的一场军事赌博。战争的结局在一开始就决定了,这不是德国在战争初期获得几场战争的胜利就能决定的。一旦德国在战争中失利,就无法再弥补在战争中损耗,特别是经历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大会战后,德国就彻底丧失了战争主动权,最终被苏联排山倒海般的钢铁洪流所消灭。这是军事实力对比的结果。德国无力在军工产能上弥补战争损耗,而苏联的军工实力则越来越强,不仅可以弥补战争损耗,还能大幅扩充军队规模。德国已是败局已定了。
因此,维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既是保障大国和平的无二之选,也是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